佛山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疫情仍处在高位期。
据广东发布,截至7月26日24时,今年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,均为轻症,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。目前,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。
其中顺德区最为集中,尤以乐从、北滘、陈村三镇为主。
7月29日,
这天,酷热难耐,但乐从、北滘两镇并没有显得特别不安。
公园依旧热闹,象棋棋盘还摆着,围观的人不少,站着或蹲着;某个球场上,孩子们追着一个篮球满场跑,汗湿了背。
若非路上挂着的注意防蚊的标语,空气里偶尔飘来一阵淡淡的药水味,人们几乎难以察觉,这里正被看不见的蚊患包围。
大多数人依旧穿着凉快,短袖、短裤、拖鞋,只有少数几人穿防蚊效果更好的长袖长裤。镇上的人说,这几天蚊子的确少了。

乐从位于珠江水系,自古是水乡。北临东平水道,南接顺德水道,镇域就夹在两大水道之间。镇域内还有两条主河——英雄河东西贯通,沙良河南北穿行,纵横交错,如十字将全镇划分为四块平地。
平地之间,小河涌纵横,串联大水道,也连接着村庄与农田。腾冲就坐落在这片水网之中。村子依涌而建,最早因河涌曲折得名“藤涌”,后改为“腾冲”,取“腾达冲天”之意。
如今,这片水网也为蚊虫繁殖提供了天然场所。
7月29日,界面新闻探访腾冲社区。社区被水涌环绕,街道显眼处张贴着防蚊宣传,井盖封有纱网,防控痕迹清晰可见。
据每日经济新闻,7月9日上午,腾冲社区居委会主任陆培浩收到社区内首例基孔热病例确诊的通知。患者为境外返乡人员,是本轮疫情的“零号病人”。病毒在伊蚊体内增殖,再通过叮咬他人,形成社区传播。
据央视新闻,腾冲社区现有居民3600多人,居住密度较大。当地疾控部门初报时即确立为疫点并立刻采取防控措施,目前腾冲社区已降为低风险疫点地区。
沿河涌往东不到三公里,是邻近的大墩村。村内被河涌与道路划分为四片。7月14日,距离腾冲报告首例病例不到一星期,大墩也发现了首个基孔热患者。

大墩村书记梁满全对界面新闻表示,发现病例后,村里立即上门排查同住人员,询问是否有发热症状,并按规定开展防控。重点清除屋内外的积水,如花盆、水缸、水生植物及屋外闲置角落。
他对界面新闻称,村委会会定期组织清理公共环境,也定期进行灭蚊消杀。在此之前,镇内已组织过统一培训,村防疫按网格化推进。全村划为20个大网格,下设85个小网格,每格覆盖20至30户,共排查房屋1718户。确诊点周边50米划为重点防控区,三天内完成全面消杀和积水清除。
真正的隐患,不在水面之上,而藏在那些年久失修、门窗紧闭的闲置房屋之中。特别是,近期顺德处于雨季,天气潮湿,助长了蚊媒的孳生。
据
梁满全表示,村常住人口约8000人,其中本地村民占四成,其余为外来租住人口。原住村民外迁,留下大量闲置祖屋。这些旧屋年久失修,常年未曾开门。屋内树木丛生,堆放着盆盆罐罐,无人清理,积水滋生蚊媒。
他表示,村委已通知住户返家开门,配合开展入户消杀,使用蚊香片及室内药剂等进行处理。

梁满全此前曾建议村民清洗富贵竹根茎,以减少蚊虫孳生,但效果不佳,因植物根部始终存水,最终决定全部清理。他表示,对于极少数不愿配合的村民,安排专人每日入户提醒劝导,直至隐患彻底清除。
此外,共出动消杀人员100人,配备车载式喷雾机1台、超低容量喷雾机100台、无人喷洒机2台,开展饱和式围合消杀,力求迅速压低成蚊密度。

同时,当地居民也在傍晚蚊虫活跃时段点燃蚊香,配合室外作业,力争将蚊虫密度压至最低。
病程7天患者均可康复出院
为充分保障市民就医需求,佛山市公布了53家基孔肯雅热定点收治医院名单。
7月29日,
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就位于北滘镇。在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,留观区内约有20名患者及其陪同人员正在等候检测结果。期间,医院为留观患者免费提供饭菜和凉茶。

此外,医生与护士工作有序,患者情绪平稳,积极配合。


两家医院的现场工作人员均向是否感染,需通过核酸检测确认,无法凭个人判断排除。大多数患者为轻症,住院几日后体温恢复,临床症状消失,核酸转阴后便可出院。
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与传染科主任万水春向
万水春表示,其收治的患者都为轻症,主要表现为中低热,治疗以对症为主。部分患者三种症状同时出现,有些仅有发热或关节痛,少数仅有单一症状。治疗周期约为3至4天,第4天进行核酸检测,若为阴性可出院。多数人在发病7天左右可康复。
乐从医院感染科主任林群也向确诊后直接进入住院系统,接受隔离和救治。病程通常为5至7天,其中约有2天为住院前的发病期,真正住院时间约5天。
林群表示,基孔肯雅热的关节疼痛较为突出。关节痛通常可以耐受,但若处理不当,也可能发展为慢性炎症,导致活动受限。这种关节炎由病毒引起,表现为软骨膜及其表层血管的炎症。为避免加重,应减少剧烈活动,减轻软骨间摩擦。急性期要避免运动,结合对症药物治疗。即使出院后仍有疼痛,经休息一段时间,大多数人在一个月内可逐渐缓解。
据央视新闻,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、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刘起勇表示,根据经验,大约百分之二三十的人感染以后会有关节痛的症状,大多数可能是比较短期的,比如几周到几个月,随后关节痛症状逐渐消失;但仍有约百分之几的比例,其症状超过半年甚至超过一年,甚至会造成一些后遗症,比如劳动力下降,还有关节活动障碍等。
林群表示,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药,治疗主要依靠对症处理:发热退烧、关节痛止痛、皮疹止痒。他提醒,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这类非甾体类药物,以避免胃出血风险,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。
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、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刘起勇表示,新生儿、65岁以上的老年人,特别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是基孔肯雅热重症发生的高风险人群,一旦感染容易出现并发症,需要及时就医。